在世界各地,各种企业和单位每天都在上演着“人才大战”,随着人才招聘的成本和难度越来越大,能否留住优秀员工成为越来越多用人单位的“命门”。但有意思的是,多家国际管理咨询机构最近公布了有关员工“敬业度”或跳槽率的调查。其中有些让中国人吃惊的是,中国上班族的多项“指标”居然偏低:敬业度仅超过五成,1/3的人老想着“另谋高就”。不少在华有分支机构的外国企业的负责人也向《环球时报》记者抱怨,“在中国,难的是留不住人”。但他们也承认,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上升期,人们心态浮躁,员工长期留任意愿偏低也与“机会多了”不无关系。
中国员工敬业度不如巴西、俄罗斯和印度
全球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Hay(合益)集团7月中旬发布的全球员工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全球有超过1/3的员工不能与公司同舟共济,有21%的员工考虑在两年内离开目前的公司,总体来说,员工对企业忠诚度创5年来新低。这种趋势,使一些企业的业绩下降,而持续上涨的员工离职率成为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研究显示,2011年全球员工敬业度为66%,其中南美洲员工敬业度最高,为74%,亚洲员工敬业度仅63%,处在各地区的最低水平。令人担心的是,中国员工的敬业度比全球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仅为51%,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几个“金砖国家”相比,也是最低的,如巴西员工的敬业度高达73%。
中国企业的员工敬业度仅有51%,换句话说,每两人当中就有一人是不敬业的。与低敬业度对应的是,在中国,有44%的员工认为企业没有为他们的工作给予良好支持,认为中国企业对人的关注还不够。
香港咨询公司“Community Business”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也显示,中国内地1/3左右的上班族考虑跳槽,与香港本地和西方国家相比,这是个“惊人数字”。
“闪电离职”令在华外企头痛
中国员工的低敬业度也引起在华外企的重视。德国财经网7月20日评论说,中国员工敬业度低并非新现象,在华外国公司早有领教。德国德累斯顿银行上海分行前几年整个部门的中国职员都被猎头公司给挖到薪水更多的银行了。作为英方行政经理,汤姆林森曾在广州参与环保合资项目,他在一年内遭遇过中方5名专业人才“闪电离职”,且多数是很看重短期个人利益回报的“80后”。他开玩笑说,这些人可能是各种商战剧看多了,以为职场靠眼观六路就能平步青云。汤姆林森左右为难,他发现,单纯增加薪水只会让不愿意脚踏实地的员工更加浮躁。
在上海开设分公司的某日本电子企业老板大田胜彦正为中国员工流动性大感到头痛,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员工真是太喜欢跳槽了。有的大学毕业生平均一年换一家公司。我们将一些年轻人招进公司后,还让他们到日本学习和熟悉企业文化,但他们从日本回来后不久就辞职,这让公司损失很大。现在只好与员工签订培训合同,到日本培训后不满1年就辞职的人,要赔偿公司派遣至日本的培训费用。”大田胜彦认为,中国员工敬业度低,主要原因是经济快速上升期人们的心态浮躁,很多人对未来感到不安,特别重视金钱的积累。除部分在华外企有困惑,一些国企、民企也很担忧员工的去留。
有跳槽经历未必就“靠不住”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巴西官方统计的失业率仅为5.7%,从一个侧面也表明,巴西员工相对更踏实。相关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巴西人认为,频繁跳槽会把“一张优异的简历变成一张废纸”,只有在“薪酬过低”或“缺乏发展前景”的情况下,巴西人才考虑改变目前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在亚洲,日本公司职员的离职率比较低,厚生劳动省近几年的统计显示,日本公司员工离职率在17.5%左右。从大学毕业到60岁退休就只在一家公司工作过的人,在日本是主流,而跳槽比较多者被称为“没有根性”,反复跳槽的人,被认为“永远和成功无缘”。
单靠薪酬留不住员工
“留住员工绝对不是单纯靠薪酬。”多位接受采访的企业人士都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德国一家机械设备公司的中国业务主管海伦奈说,中国员工常常抱怨工资增长慢,实际上,中国分公司是他们在全球基地中增加工资幅度最大的,每年都递增10%左右。不过,德国萨茨盖特集团上海一家分公司的主管乌维说,他们的员工几乎没有跳槽的。他告诉记者,实际上,德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遇到过员工跳槽频繁的现象。乌维认为,只要在华企业的待遇向总部看齐,跳槽就会减少。他向记者介绍企业文化和增加员工归属感是留住员工的好办法。
现在不少企业强调“全面回报”员工的概念,不仅是工资、奖金,还有长期激励、各种福利、培训学习、职业发展机会等。在外面充满机会和诱惑的情况下,企业要想办法增加对员工的吸引力。在如今中国,当员工跳槽成为了一种家常便饭、满不在乎的习惯时,企业应从多方面多渠道打造人才栖息的平台。